9月26日赢盈配资,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中山大学)联合承办的“‘老城市新活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广州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成功举行。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一级巡视员曾伟玉、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有志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省内十余所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
刘妍在致辞中对莅临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播与教学的传统。陈有志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专家学者齐聚,共探广州城市发展理论
本次研讨会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城市建设目标,设有主题发言和互动研讨两大环节。主题发言环节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青马基地主任李辉主持。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青马基地主任唐土红作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特点及原创性贡献”的主题发言。他系统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广州市委政研室(市活力办)副主任王文琦作了“老城市新活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广州范式”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的重大使命任务。随后他从深化老城市新活力理论阐释、激活广州城市发展内生动能、重构经济发展新优势、焕发世界文化名城魅力、优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绿色低碳转型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的主要成效,并进一步总结了若干实践经验。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叶林作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广州城市治理创新”的主题发言。他总结概括了当前超大城市治理的现状和面临的四大挑战,提出了加大治理投入、加强统筹协调、搭建政社协同、多方共治的合作机制的建设性思路。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青马基地主任解丽霞作了“文化新质生产力提升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路径选择”的主题发言。她认为广州在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培育、生产资料创造、生产对象涌现等方面成效显著。为进一步释放活力赢盈配资,应着力于壮大人才队伍、深化数智技术应用、创新文化科技场景,从而激发城市内生动力、提升文化空间的场景辐射、构建新质文化生态引领。
广州市海珠区副区长陈宇作了“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主题发言。陈宇副区长介绍了海珠区在打造奋进、魅力、宜商、开放海珠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聚焦创新赋能,总结了海珠区在做深区域谋划、擦亮人工智能的底色、促进产城融合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并展望了“人工智能+城市”的发展蓝图。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双聘教授,青马基地主任詹小美作了“城市文明的广州特色与未来建构”的主题发言。她总结了广州开放、包容、务实的城市文明特色。她强调,未来的广州城市文明建构需系统推进,涵盖以高质量发展夯实经济根基、以人民城市理念完善社会治理、以岭南文化塑造精神高地、以绿色低碳建设生态文明、以国际交往枢纽提升全球影响力等多个维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青马基地主任谢迪斌作了“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理念与路径”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老城市新活力”是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要求广州在历史文化保护中实现现代化转型。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应坚持人本、共建、共享、安全理念,依托大模型平台、数字孪生与空间大数据等技术支撑,采取技术、业务、知识三驱动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国胜作了“超大城市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路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新兴领域党建覆盖难的问题是新时代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课题,并从制度嵌入、价值整合和多元协调三方面提出了加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实践构想。
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展现广州实践丰硕成果
互动研讨环节,9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由南方医科大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院院长、青马基地主任任映红主持。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青马基地主任揭晓阐释了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重塑了城市韧性的生成逻辑、潜在风险与实现路径。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青马基地主任曹群分享了广州市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广州政协文史资源、纵深推进“政协文史+思政”的“大思政课”建设的经验。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青马基地主任吴阳松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等维度阐释广州现代化人民城市形象的叙事创新实践。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瑜提出“微改造”应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实现城市形神兼备、体用一如。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继飞提出服务业现代化要培育新城市的文化活力品牌,避免千城一面与文脉割断。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长隽系统探讨了数字时代超大城市治理如何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问题。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董凌波探讨了红色文化在广州老旧城区改造中的价值体现,提出建库、融合等应用路径。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徐丽葵在梳理广州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传承与创新的赓续路径。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思遥针对老城区文化资源活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次研讨会为广州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交流和思想碰撞平台,展现了广州在推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撰文:李嘉益赢盈配资
双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